3.干法脱硫工艺的运行调节 干法脱硫工艺的系统控制和调节主要取以下3个信号,用以前馈或反馈到各个调节回路,相互配合,达到脱硫的最佳工况条件,保证脱硫的效果。 3.1控制好脱硫塔内的温度及高度重视塔内的加水方式 a) 监测脱硫塔内的温度,以此来调节喷水系统的开度和喷水量的大小,保持适当的AST值,使床温在各种负荷和工况条件下,烟气的酸露点温度始终保持在较高处,这样,吸收剂的活性最佳,能够较好地捕捉SO2,并发生化学反应,提高脱硫率。 在大型化商业运行的脱硫塔中,温度的控制是比较困难的,它是制约脱硫装置大型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脱硫塔直径越来越大时,要各个大面积截面上的温度保持均匀性,需采取大量的有效措施,目前,干法、半干法脱硫装置还没有在较大容量机组上使用的业绩,与此有很大关系。较为成熟的脱硫技术,如旋转喷雾法,GSA法,其单塔容量一般都在100 MW机组以下,单塔直径4 500 mm以下,而NID法则做得更小一些。各国公司都在围绕干法、半干法脱硫装置大型化发展进行开发和研究,德国WULFF公司利用流化床和带内回流的循环流化床技术(RCFB),在解决传热传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效果明显。目前,RCFB单塔用于奥地利1台300 MW机组烟气脱硫并获得成功。 b) 给脱硫塔内加水的方式颇为讲究。在旋转喷雾,GSA半干法中,由于吸收剂以浆液形式喷入时带有水,运行时又需加调节,造成由温度信号而引起的水路调节变得复杂化,因为在喷浆工艺中,所加入的水与吸收剂的量有比例关系,使喷水调节受其它因素影响。NID法的水完全与吸收剂、再循环料一道加入反应塔(视垂直烟道为反应塔)。RCFB法吸收剂直接以干粉形态喷入,水路另外单独喷入,就喷水调温而言,RCFB法显然要更方便一些。? 3.2监测SO2排放量 监测SO2排放量信号,用于调节脱硫剂的加入量。当SO2排放量较大时,就应加入更多的吸收剂去吸收更多的SO2;当SO2的排放量较小时,就应减少吸收剂的使用,使系统运行经济合理,降低成本。 3.3监测吸收塔的压降 监测吸收塔的压降,用于调节再循环量的大小,使脱硫渣的循环量和循环次数控制在设计范围之内,这样既可控制下游脱硫除尘器的入口灰尘的质量浓度和烟囱烟尘质量浓度的排放,又可提高吸收剂的利用率,降低碱酸比。 控制这三个监测量及其相关的信号去调节各运行回路,使脱硫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优化,这是干法、半干法脱硫工艺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就控制的灵敏性、可靠性而言,如果三个控制回路能完全独立,各行其是,互不影响则最理想,而RCFB技术的控制原理最能符合这一要求,由于其吸收剂、水和脱硫渣的再循环是独立加入到脱硫塔的,这样就避免了其它工艺三者的互相牵连,避免了增加脱硫剂时附加了水而使温度下降或加水降温时附加了脱硫剂,从而增加再循环量而增大碱酸比的情况。当然,以上三个参数总是相互影响、协同调节的,但三路系统的参数分别调节,会更方便灵活一些。? 4.预除尘器设置的探讨 对于是否使用预除尘器,很多文献或资料并没有详细说明。据国外一些资料指出,一般干法或半干法都设有预除尘器,但国内很多电厂没有设预除尘器。不设预除尘器,笔者认为起码会影响以下2方面。? 4.1不利于燃料灰和脱硫灰的再循环 根据计算,锅炉燃煤产生的燃料灰的量比较多,而用于脱硫产生的脱硫灰的量比较少,通常前者是后者的三倍左右。以200 MW机组为例,耗煤量约95 t/h,产生的燃料灰约22 t(灰分的质量分数以25%计),而脱硫灰量(硫的质量分数以0.85%计)约7 t;以300 MW机组为例,耗煤量约140 t/h,产生的燃料灰约32 t,而脱硫灰量约11 t。这就是说,如果没有预除尘器,当脱硫灰和燃料灰混在一起再循环时,将有75%的再循环物是燃料灰,而这些大量的燃烧灰对提高脱硫率和降低碱酸比值并没有帮助,还会减少吸收剂、脱硫灰与SO2的接触,消耗动力,增大反应塔容量;由于再循环量变大,还会提高烟气喷射的初始速度以达到同样的流化状态,这一初始速度的提高,还会带来以下2个问题: a) 减小烟气在塔内的停留时间,使气体很快通过吸收塔,降低了塔内的反应率,将部分脱硫反应留在了下游设备中。 b) 一般燃料灰比脱硫灰要粗一些,燃料灰的平均粒径大致为15μm±5μm,脱硫灰的平均粒径大致为10μm±5μm;燃料灰的体积质量一般为700~1 000 kg/m3,而脱硫灰的体积质量一般为500~1 000 kg/m3,烟气流速的加大,将大量的细微粒带出了反应塔,不利于吸收剂的有效利用,影响了碱酸比。? 4.2影响脱硫塔下游的脱硫除尘器? 是否设置预除尘器,对脱硫塔下游的脱硫除尘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预除尘,大量燃煤灰混在脱硫灰中一起循环,使得循环量变大,脱硫除尘器的入口质量浓度也随之增大,在除尘器排放指标一定的情况下,脱硫除尘器的入口质量浓度是有限度的,太高的入口粉尘质量浓度也会使除尘器的造价上升,这样势必减少循环次数,降低吸收剂利用率,使碱酸比值变大。如果有预除尘器,这一情况将得到改善。这就可以解释GSA,NID脱硫工艺,在没有预除尘器时,循环次数只有30~50次;而CFB,RCFB脱硫工艺,由于设置了预除尘器,循环次数就可以达到100~150次。? 5.脱硫除尘器的设置 干法、半干法脱硫用的除尘器有别于火力发电厂的常规除尘器,大型火力发电厂一般1台炉配2台除尘器,而脱硫装置如果是配单塔脱硫,则通常只配一台除尘器。除了设备数量的不同使得脱硫除尘器变大外,其差别还主要在于除尘器入口质量浓度的不同。火力发电厂所配除尘器的入口质量浓度通常在35 g/m3左右( 标准状态),若烟尘排放标准以200 mg/m3计(标准状态),则效率通常为99.4%左右,而脱硫除尘器的入口质量浓度由于脱硫渣的多次再循环而变得很大,通常达到0.6~1 kg/m3(标准状态)。要达到相同的排放质量浓度,除尘效率通常要求达到99.97%以上。如使用RCFB技术的广州恒运集团公司的以大代小1×210 MW机组的烟气脱硫系统,脱硫除尘器的入口质量浓度为800 g/m3(标准状态),除尘效率要求达99.975%;使用NID技术的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230 t/h烟气脱硫用除尘器的入口质量浓度为1 kg/m3(标准状态),除尘效率要求达99.98%。凡利用循环技术进行干法、半干法脱硫的工艺,其脱硫除尘器的入口质量浓度都很高。如GSA,NID等工艺,由于循环量较大,一般循环次数为30~40次时,脱硫除尘器的入口质量浓度便达到了1 kg/m3(标准状态)。如采用预除尘器,由于再循环量减少了大约70%,其循环次数在100~150次左右时,脱硫除尘器的入口质量浓度可达到600~800 g/m3(标准状态),如RCFB工艺。对于高粉尘质量浓度的除尘器,国外有用布袋式的,也有用静电式的。由于布袋除尘价格较高,检修强度较大,更换频率快,且系统压降较大,厂用电高,我国趋向于使用静电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处理高质量浓度粉尘在结构上有其特殊的地方,各种工艺所采取的办法也不尽相同,如GSA工艺,在烟气进静电除尘器之前,先通过旋风分离器进行机械预除尘;NID脱硫工艺,在静电除尘器上加一段机械预除尘和小灰斗;lurgi公司采用上进气方式,通过烟气回转折流预除尘;德国WULFF公司在进口及第一电场采取预除尘措施的同时,又在振打清灰,改善放电极线形式,加大放电强度,提高放电电流强度,防止二次飞扬等方面做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很高的除尘效率。尽管脱硫除尘器的入口质量浓度很高,但由于脱硫灰分的组成主要是钙的化合物,不会有燃煤灰中的Al2O3和游离SiO2等难以捕捉的物质,且脱硫灰的粉尘较细、比电阻较小,含湿量相对高一些、温度较低等因素,还是对除尘有利。但是,脱硫除尘器是干法、半干法脱硫工艺一个非常主要的设备。因为不仅有部分脱硫反应在除尘器中完成,而且除尘器还与脱硫塔的再循环联系在一起。严格意义上讲,脱硫除尘器是干法、半干法脱硫工艺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脱硫塔密不可分,实际上,国外所讲的干法脱硫工艺系统,就包括了脱硫除尘器。? 6.结论 由于干法脱硫工艺在占地、造价、操作、调节、维护、副产品无二次污染等方面的优点,这种工艺越来越受到业主方的广泛青睐。现在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干法脱硫技术,并使之逐步向设备大型化、系统简单化、控制自动化发展,所以国内干法、半干法应用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随着对干法脱硫工艺的深入认识、研究和改进以及对脱硫灰综合利用的开发,干法脱硫工艺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