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加入能环网
搜索
查看: 2220|回复: 15

[SCR脱硝] 请教氮气置换和混合器浓度问题

[复制链接]

1

听众

5

回帖

4

积分

初级

积分
4
发表于 2009-4-11 13: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一:氨区在做氮气置换时,一般置换3~5遍,但到底如何才能测出里面氧浓度合格了呢,如何去测量量化?
问题二:脱硝投运时氨气由调节阀开度来控制后到混合器,稀释风机常开,那么混合后的氨浓度达到什么水平,如何去测量量化?如调节稀释风机出口减小了空气量而加大氨气量,混合器压力也反应不出来呀,在这里混合器不控制氨浓度如极端考虑会不会也有到危险浓度的可能呢?

两问题请高手们指教下,不胜感激!cqfgd@189.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听众

326

回帖

9

积分

初级

积分
9
发表于 2009-4-11 14: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五倍原则。这个五倍原则嘛,是这样出来了,学生问老师,这个数据应该是多少呢。老师伸出了一只手。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五。

以下情况都适合于五倍原则---锅炉通风:锅炉点火前,需要炉膛容积五倍空气流过以后才可以;氮气吹扫:氨容器管路通过5倍容积氮气后即告完成;混合原则:混合过程,经过5倍当量直径后,可认为达到了良好混合(可以适用于氨空气混合气后)

第二个问题更简单了,系统中有分别对氨和空气流量的测量,两个流量一比,浓度不就出来了嘛。危险不危险,靠报警和跳闸来避免。至于系统设计工艺上的考虑,就不多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112

回帖

17

积分

中级

积分
17
发表于 2009-4-11 15: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善如流,老麦给你加分了。工艺方面还真是不懂,以后多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64

回帖

61

积分

中级

积分
61
发表于 2009-4-11 18: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5倍原则从哪里来的?还是你发明创造的。
No pay, no gai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5

回帖

4

积分

初级

积分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0: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老麦

谢谢你了老麦,以前好久都看过你的解答,确实高手,真没想到能得到你的点拨!不过还是有疑问,如楼上说的,这个五倍原则是经验还是怎么来的,现场确如此操作,那还是不能量化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听众

326

回帖

9

积分

初级

积分
9
发表于 2009-4-11 21: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这个。。。。。

五倍原则怎么来的还真不知道。要不我到地狱走一趟去问问我的爷爷,或则让我的儿子用CFD或则物理模化试验验证一下?

要怎么量化啊? 计算出有氨的管道和容器的容积,然后用五倍的氮气这头进,那头出就可以了啊。至于氮气用量,可以数氮气瓶啊。当然,愿意装个流量计,在PLC或则DCS那里积一下分,也可以,不过太麻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64

回帖

61

积分

中级

积分
61
发表于 2009-4-11 21: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别5倍法则了

这个不叫什么法则,只是经验罢了。还得依靠检验结果来定夺置换次数。

不同的容器不同的形状,所以没有5倍法则。上升不到“法则”概念。
No pay, no gai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154

回帖

6

积分

初级

积分
6
发表于 2009-4-11 22: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了个较真儿的,大伙又有机会多学习了 :0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听众

326

回帖

9

积分

初级

积分
9
发表于 2009-4-11 22: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新同学比较有意思

是真不懂还是在那里装啊

原则和法则从语言上有差别,语文学得不好的人也能感觉这种区别,语文非常好的人可能也难以清楚地说明二者之间的异同。这也不用细究,重要的实质是什么。原则或则法则并不排除经验。不知这位同学听说过rule of thumb这个词没有。

如果不讲5倍原则,那么锅炉燃烧控制的逻辑得改了,你去还是谁去? 脱硝操作手册可以改了。 你说你不用5,用6,我不觉得会有什么问题。这个所谓的5倍原则,不是精算,多一点,没有关系,少一点点,不一定就有问题。

这位同学讲不同的容器有不同的形状,言下之意应该有不同的倍数。理论上,我赞同这种说法。实际操作上,谈到5倍原则的时候,我们已经明确了是锅炉炉膛或则脱硝的氨系统,什么形状,很清楚。

当然,谁要把氨系统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搞出了形状奇特的容器以及巧妙的连接方式形成死角堡垒,在应用5倍原则后,发生了爆炸事故,我也只能抱拳说句佩服而已。

至于检验这个方法,还没有听说谁愚笨至在实际工程中采用这种方法。如果有一天有人这么做了,请告诉我,我也只好再抱拳高山仰止一下,然后自我检讨有时下结论太绝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听众

326

回帖

9

积分

初级

积分
9
发表于 2009-4-11 22: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k 于 2009-4-11 22:14 发表
来了个较真儿的,大伙又有机会多学习了 :023


看热闹是不是? 不过估计也仅仅是口水仗。 想当然的东西太多,另外一个就是抠字眼。

以前在BBS上毫无顾忌地拍砖的日子最好玩。 不过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5

回帖

4

积分

初级

积分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23: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拍哟

我确实是不懂才问大家的,还是那句话感谢老麦,以前看过你的解答。这个地方还可以,比较技术,拍砖嘛,就算了嘛,还是不拍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听众

326

回帖

9

积分

初级

积分
9
发表于 2009-4-12 01: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层 cqfgd 的帖子

呵呵,看来你也不太认真,否则应该看出来上面我不是对你说的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可能某一句话展开来,都可以有很多说道。比如你前面问的,如何确定氧浓度合格了呢。

首先是氧浓度多少算是合格的问题,我是不知道答案的。可以推算出来,空气和氨混合后,氧气的浓度大约在15%~18%是燃爆点(嘿嘿,我临时推算的,有谁知道这个数是怎么出来的么?虽然是小把戏,但是不要只让我一个人在玩啊!),但是加入空气与氨以外的其它气体以后,是多少,很难说。

其次,从工程上讲,氧的浓度测量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难点就是取样点的多少和位置。所以即使谁大智能够得到第一点,也就是氧的浓度多少算是合适这个答案,也不会有人有大勇来做这第二点,就是进行测量。 既然大智大勇都办不到的人,就只有大愚和大笨才能做到了。

至于拍砖嘛,在这里我还真不应该肆意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78

回帖

5

积分

初级

积分
5
发表于 2009-4-13 15: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就别调我们胃口了,说出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5

回帖

4

积分

初级

积分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10: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12楼的老麦,你误会了

我知道你不是对我的,我只是说因为是我引起这个讨论的嘛,所以希望大家都来指教而不拍哟!对了,可以冒昧问下,你以前在清洁能源网www.CEclub.cn上是不是注册为maikee2005,从谈话风格与深度都太像了,还有注册名,我想应该是你吧,早就拜读过你的有关释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听众

4

回帖

0

积分

中级

积分
0
发表于 2009-5-7 09: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大家的讨论,还是有点收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听众

528

回帖

27

积分

中级

积分
27
发表于 2009-5-7 14: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层 cqfgd 的帖子

答对了。就是这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能源环保网 ( 苏ICP备17048878号-1 )

GMT+8, 2025-7-5 04:19 , Processed in 0.05178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