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加入能环网
搜索
查看: 2591|回复: 8

[其他工艺] 有谁对湿法湍球塔除尘技术熟悉的?能否给予一点帮助,谢谢

[复制链接]

1

听众

44

回帖

1

积分

初级

积分
1
发表于 2008-12-27 13: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谁对湿法湍球塔除尘技术熟悉的?能否给予一点帮助,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听众

44

回帖

6

积分

初级

积分
6
发表于 2008-12-31 09: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需什么提示,讲清楚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听众

144

回帖

22

积分

中级

积分
22
发表于 2009-1-14 11: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1、技术简介
  公司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和国家“十五”863计划课题成果为基础,结合公司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创新,使拥有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旋流板塔湿法烟气脱硫除尘技术”。
  旋流板塔由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发明。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先后在化工、轻工、冶金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和大量好评。上世纪90年代初,公司技术总监吴忠标教授、博导开始将旋流板塔技术应用于脱硫除尘领域,不断地进行系统研发与工程实践,并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
  2000年12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旋流板塔湿法脱硫除尘技术与装备研究”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与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加快该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2001年12月26日,和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联合中标,被确定为国家“十五”863计划环境资源领域最大课题“大中型燃煤工业锅炉烟气脱硫技术及设备产业化”课题承担单位,吴忠标教授担任课题组长。
  2、发展历程
  根据旋流板塔发展历程,可以将旋流板塔分为七代;旋流板塔脱硫除尘技术分为五代(以旋流板塔为准):
  第一代:70年代中期,主要应用在化工领域。
  第二代:7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应用到环保领域,如脱除H2S等。
  第三代:80年代初期,即第一代旋流板塔脱硫除尘技术,旋流板塔技术开始应用到脱硫除尘领域,并初步探讨脱硫工艺。
  第四代:80年代中期开始,第二代旋流板塔脱硫技术,开始考虑防腐阻垢问题,考虑采用非金属材料制作塔板,这一代技术脱硫效率在60%左右。
  第五代:90年代中期以前,第三代旋流板塔脱硫技术,开始考虑系统问题,这一代技术脱硫效率在70%左右。旋流板塔在脱硫除尘领域的应用中,逐步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塔板腐蚀、结垢等湿法脱硫除尘技术常见问题,并将脱硫效率提高到80%以上,除尘效率提高到98%以上。
    第六代:国家“九五”攻关时期,第四代旋流板塔脱硫技术,着重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九五”攻关课题的系统研发,新的旋流板塔技术在工艺、设备、防腐、耐磨、防垢、成套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彻底解决了塔板腐蚀、结垢、堵塞,风机积灰、带水,管路堵塞、结垢等湿法脱硫除尘技术常见问题。并将脱硫效率提高到80%以上,除尘效率提高到99%以上。
  第七代:国家“十五”863期间,第五代旋流板塔脱硫技术,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将脱硫效率提高到90%以上,除尘效率提高到99%以上。
  公司旋流板塔与其它相比,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
  ·设计:优化内部结构设计,精确各种设计参数,提高液滴雾化效果,保证雾滴在几十微米以内,从而增加气液接触面积,达到良好脱硫效果。
  ·材质:公司的旋流板塔选用优质的日本进口钢材,通过特殊的化学试剂浸泡,使其成为真正耐磨、防腐、防粘的新型钢材。
  ·功能:增加了旋流板塔高效除雾器,它能除掉烟气中99.7%以上的机械水,保证烟道及风机不受腐蚀。
  ·效率:将脱硫效率真正提高到了90%以上,除尘效率提高到99%以上。
  目前公司是国内独家拥有第四代和第五代旋流板塔脱硫除尘技术的单位,也是国家“十五”863课题的实施企业。
  3、脱硫工艺原理
  公司主要采用双碱法工艺,双碱法脱硫工艺是为了克服石灰/石灰石法烟气脱硫容易结垢的缺点而发展起来的。钠钙双碱法(Na2CO3-Ca(OH)2)采用纯碱吸收SO2、石灰还原再生。再生后吸收液循环使用。与石灰/石灰石法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吸收速度快,可降低液气比L/G,从而降低运行费用;
  ·塔内钠碱清液吸收,可大大降低结垢机会;
  ·纯碱循环利用,提高了脱硫剂的利用率。
  其基本化学原理可分为脱硫过程和再生过程两部分:
  1、脱硫过程:
  Na2CO3+SO2→Na2SO3+CO2 (1)
  2NaOH+SO2→Na2SO3+H2O (2)
  Na2SO3+SO2+H2O→2NaHSO3 (3)
  以上三式视吸收液酸碱度不同而异,(1)式为启动反应,碱性较高时(PH>9);(2)式为主要反应;碱性到中性甚至酸性时(5<PH<9),则按(3)式发生反应。
  2、再生过程(石灰乳再生):
  2NaHSO3+Ca(OH)2→Na2SO3+CaSO3+2H2O (4)
  Na2SO3+Ca(OH)2→2NaOH+CaSO3 (5)
  在石灰浆液(石灰达到过饱和状况)中,NaHSO3很快跟Ca(OH)2反应从而释放出[Na+],[SO32-}跟[Ca2+]反应,反应生成的CaSO3以半水化合物形式慢慢沉淀下来而使[Na+]得到再生。可见Na2CO3只是作为一种启动碱,起动后实际消耗的是石灰,理论上不消耗纯碱(只是清渣时会带出一些,因而有少量损耗)。
  4、除尘机理
  锅炉释放出来的含尘烟气以15~22m/s的流速切线进入旋流板塔简体,烟气通过旋流塔板叶片时将吸收液吹成很少的雾滴,于是产生固体烟尘大小颗粒间、液体和固体间以及液体不同直径水滴间相互碰撞和拦截;在布朗运动和紊流作用下,粒子间发生碰撞;在凝聚作用下,粒子的粒径不断增大,同时高温烟气向液体传导热量时,尘粒被降温,使水气冷凝在粒子表面,粒子质量的增大,更易于*惯性碰撞相互捕集;含湿烟气在旋流塔板的导向作用下,旋转运动加剧,产生强大的离心力。由于粒子表面沾有水,具有很好的润滑作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很容易从水气中脱离出来被甩向塔壁;又在重力作用下流向塔底,最后含尘液体向下流入水封池。还有一定数量的逸出尘粒,当其通过多层塔板,继续凝结并加大体积后被捕集、分离,从而达到最佳除尘效果。
  5、主要设备工作原理
  烟气由塔底切向进入旋流板塔,由于塔板叶片的导向作用而旋转上升,并在塔板上将逐板下流的浆液喷成几十微米的细雾滴,使气液间接触面积急剧增大(比水膜除尘器的气液接触面积增大几百至上千倍)。液滴被气流带动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强化气液间的接触,最后甩到塔壁上,沿壁下流。由于塔内提供了良好的气液接触条件,气体中的SO2被碱性液体吸收(脱硫)的效果好。旋流板塔由于特殊的内部结构设计,决定了它是一种高效通用型传质设备,具有通量大、压降低、操作弹性宽、不易堵、效率高等优点,其综合性能优于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湿法烟气脱硫除尘装置。
  6、典型工艺流程











7、各种吸收塔的性能比较

吸收器类型持液量逆流接触防堵功能操作弹性压降除尘性能
文丘里低否好差高好
喷淋塔小是较好较好低差
填料塔较大是差较好中中
湍球塔中是较好中中较好
筛板塔较小是差较差中较好
旋流板塔较大是好好低好

  8、技术优势
  之所以能在国家863计划课题招标中脱颖而出,是因为的技术具有“双高双低”的突出优势;即脱硫除尘效率高,系统运行可*性高,投资费用低,运行费用低。具体地说:
  ·脱硫除尘效率高:脱硫效率可达80%以上;除尘效率可达99%以上;
  ·系统运行可*性高:系统可稳定运行15年以上;最早的一套工程已经连续运转了18年;
  ·投资费用低:与国内外其它技术、设备相比,有明显价格优势,仅为进口同类设备1/10-1/2;
  ·运行费用低:小于400元/吨SO2,比通常的1200-1800元/吨少70%-8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听众

108

回帖

1

积分

初级

积分
1
发表于 2009-1-28 15: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听众

144

回帖

22

积分

中级

积分
22
发表于 2009-2-2 08: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的知识,在些向楼上的学习了,受益不浅,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39

回帖

0

积分

初级

积分
0
发表于 2009-3-26 16: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3层的和盘拖出,让我了解了又一个知识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听众

81

回帖

1

积分

初级

积分
1
发表于 2009-11-6 10: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湍球塔的除尘效率不是很高,只在局限的地方使用。
明天会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听众

323

回帖

1

积分

初级

积分
1
发表于 2010-7-28 07: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听众

106

回帖

4

积分

初级

积分
4
发表于 2010-7-28 08: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恩,不错,能否说下这项接技术的工程实例呢,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能源环保网 ( 苏ICP备17048878号-1 )

GMT+8, 2025-5-3 00:16 , Processed in 0.0527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